艺术院校品牌排行榜
RANKING LIST
申请入驻艺术院校十大品牌依托大数据技术,综合品牌实力、产品销量、用户口碑、网友投票等近百项指标评选出了2024年艺术院校十大品牌排行榜。前十名分别是天津美术学院、东华大学。如果您正在查找风管机什么牌子好?那么本风管机十大品牌榜单可供您作为选购参考,我们致力于用最真实的用户数据推荐口碑最好的艺术院校品牌,让您选得放心。(榜单每月更新一次)
-
优选榜
-
新锐榜
-
人气榜
-
天津美术学院座落在海河之滨、三叉河口,位于天津市中心。该校初期是师范教育的学校,1926年左右,专门设立了美术科,同时增设了西画、国画、图案三个专用教室。1929年美术科发展为图画副系,学校成为当时国内建制最完善的师范院校之一,设有家政、国文、英文、史地、教育、音乐、数学、理化和生物9个系,图画、体育2个副系,在校学生达350人。新中国成立后,学院经过多次调整、易名,经历了河北师范学院、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河北艺术师范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天津艺术学院等,于1980年2月定名为天津美术学院。学院占地94亩,校舍建筑面积8.79万平方米,目前设有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雕塑等五个二级学科, 设有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摄影艺术、综合绘画、公共艺术、多媒体设计、美术史论等17个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3000余人。学院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注重教学与研究协调互动,强调以学科发展为中心的学院全面建设。学院秉承"严谨治学、注重质量"的教学传统,树立"厚基础、宽口径、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构筑科学化的本科课程体系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基础课的学习,夯实基础。又通过选修专业教学工作室的个性化课程群组和全院范围跨专业任选课,不仅能够完整地学习本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还能够通过选修、续修、辅修等方式,或自主选择,扩展知识面;或继续深造,在本专业(方向)获取更高层次的知识;或在本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辅修第二专业(方向)。并通过导师制科学地指导学生设计适合个人成长的选修方向,改变单一培养模式为因材施教和注重个性发展,实现"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整和专业技能宽泛,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潜能,具备未来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加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手段,近几年,学院投资千万元,建设有绘雕艺术学科实验室中心、艺术设计学科实验室中心和现代艺术学院实验中心,还建了一批工作室、电教室、语音室、多功能室演播室。学院建有千兆骨干千兆接入Internet的校园网,运行着艺术资源数据库以及教学、管理等多个数据平台,逐步向数字化校园推进。学院图书馆具有"藏书丰富、馆藏特色、管理现代化"等特点,馆藏有国家级国书画作品、陶器和青铜器等文物,各类复制资料近万件。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一批海内外享有盛誉、教学严谨的美术教育家和知名学者。我院目前共有专任教师238人、外聘教师110人,还聘请了24位美、法、德、日等国的著名学者及国内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学院对外交流活跃,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韩国等国家的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校。经常邀请国外著名教授、专家来院授课、专题讲座或举办画展。我院率先同法国部分美术学院成功地建立了3+1和2+1模式互相承认学历、承认学分的办学项目,双方每年互派交流教师和学生留学研修,每年选派留法学生20余名。面向21世纪,学院秉承"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点,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以沉静和进取的精神,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将天津美术学院办成立足民族文化根基,融汇不同文化精华的学术研究、创作和人才培养基地。
-
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东华大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地理历史:学校地处中国上海,三个校区分别位于松江区和长宁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园环境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基本情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从建校之初的纺织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现设有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文、理学、外语12个专业学院,另有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和国际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学校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6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设有12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校学生3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15000人,研究生6000余人,继续教育学历生近5000人,各类留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23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4.3%,其中院士8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含讲座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级职称教师800余名。教育教学:学校秉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崇德博学、砺志尚实”为校训,推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2006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全体学生实行“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宽口径、柔性化的专业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并在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1至2年后可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我校艺术类招生享有与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同等的自主权,并获得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试点。2007年,学校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入选国家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110余项。学校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60项。学校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覆盖10个本科专业和6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近年来,学校有8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获得提名。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世界穿着艺术设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央电视台CCTV杯全国模特大赛、上海市发明创造三枪杯竞赛等重大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金奖或冠军。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科科研:按照“坚持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学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2012年,学校7个学科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继续领居第一,实现三连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设计学学科进入全国前20%,其中,设计学列上海高校第一位。工程、化学、材料和物理4个学科入围ESI世界前1%,且排名稳步提升。工科学科领域进入ARWU(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排名前150强。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依托国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加强协同创新,为国家科技攻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学校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11年获得19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2011年,学校国际专利授权数量在高等院校中列第16位。目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产业布局,学校正努力打造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面向行业产业的“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区域发展的“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以“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时尚创意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此外,学校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为我国战略武器的研制,神五、神六、神七、神九、神十载人航天工程和“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做出了贡献。合作交流: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与世界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为非洲国家培养纺织专业高级专门人才。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文化学园等合作举办学位或学历教育项目,其中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2年被评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日本文化学园、伦敦艺术大学等国际上著名艺术设计院校达成合作共识,已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学校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生项目,选拔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多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学术会议”、“第7届自然计算国际学术会议”、“第8届国际薄膜物理与应用会议”、“第12届亚洲纺织会议”、“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努力开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交流新格局。
-
天津美术学院座落在海河之滨、三叉河口,位于天津市中心。该校初期是师范教育的学校,1926年左右,专门设立了美术科,同时增设了西画、国画、图案三个专用教室。1929年美术科发展为图画副系,学校成为当时国内建制最完善的师范院校之一,设有家政、国文、英文、史地、教育、音乐、数学、理化和生物9个系,图画、体育2个副系,在校学生达350人。新中国成立后,学院经过多次调整、易名,经历了河北师范学院、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河北艺术师范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天津艺术学院等,于1980年2月定名为天津美术学院。学院占地94亩,校舍建筑面积8.79万平方米,目前设有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雕塑等五个二级学科, 设有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摄影艺术、综合绘画、公共艺术、多媒体设计、美术史论等17个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3000余人。学院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注重教学与研究协调互动,强调以学科发展为中心的学院全面建设。学院秉承"严谨治学、注重质量"的教学传统,树立"厚基础、宽口径、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构筑科学化的本科课程体系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基础课的学习,夯实基础。又通过选修专业教学工作室的个性化课程群组和全院范围跨专业任选课,不仅能够完整地学习本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还能够通过选修、续修、辅修等方式,或自主选择,扩展知识面;或继续深造,在本专业(方向)获取更高层次的知识;或在本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辅修第二专业(方向)。并通过导师制科学地指导学生设计适合个人成长的选修方向,改变单一培养模式为因材施教和注重个性发展,实现"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整和专业技能宽泛,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潜能,具备未来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加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手段,近几年,学院投资千万元,建设有绘雕艺术学科实验室中心、艺术设计学科实验室中心和现代艺术学院实验中心,还建了一批工作室、电教室、语音室、多功能室演播室。学院建有千兆骨干千兆接入Internet的校园网,运行着艺术资源数据库以及教学、管理等多个数据平台,逐步向数字化校园推进。学院图书馆具有"藏书丰富、馆藏特色、管理现代化"等特点,馆藏有国家级国书画作品、陶器和青铜器等文物,各类复制资料近万件。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一批海内外享有盛誉、教学严谨的美术教育家和知名学者。我院目前共有专任教师238人、外聘教师110人,还聘请了24位美、法、德、日等国的著名学者及国内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学院对外交流活跃,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韩国等国家的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校。经常邀请国外著名教授、专家来院授课、专题讲座或举办画展。我院率先同法国部分美术学院成功地建立了3+1和2+1模式互相承认学历、承认学分的办学项目,双方每年互派交流教师和学生留学研修,每年选派留法学生20余名。面向21世纪,学院秉承"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点,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以沉静和进取的精神,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将天津美术学院办成立足民族文化根基,融汇不同文化精华的学术研究、创作和人才培养基地。
-
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东华大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地理历史:学校地处中国上海,三个校区分别位于松江区和长宁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园环境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基本情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从建校之初的纺织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现设有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文、理学、外语12个专业学院,另有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和国际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学校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6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设有12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校学生3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15000人,研究生6000余人,继续教育学历生近5000人,各类留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23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4.3%,其中院士8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含讲座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级职称教师800余名。教育教学:学校秉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崇德博学、砺志尚实”为校训,推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2006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全体学生实行“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宽口径、柔性化的专业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并在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1至2年后可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我校艺术类招生享有与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同等的自主权,并获得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试点。2007年,学校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入选国家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110余项。学校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60项。学校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覆盖10个本科专业和6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近年来,学校有8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获得提名。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世界穿着艺术设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央电视台CCTV杯全国模特大赛、上海市发明创造三枪杯竞赛等重大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金奖或冠军。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科科研:按照“坚持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学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2012年,学校7个学科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继续领居第一,实现三连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设计学学科进入全国前20%,其中,设计学列上海高校第一位。工程、化学、材料和物理4个学科入围ESI世界前1%,且排名稳步提升。工科学科领域进入ARWU(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排名前150强。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依托国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加强协同创新,为国家科技攻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学校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11年获得19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2011年,学校国际专利授权数量在高等院校中列第16位。目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产业布局,学校正努力打造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面向行业产业的“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区域发展的“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以“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时尚创意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此外,学校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为我国战略武器的研制,神五、神六、神七、神九、神十载人航天工程和“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做出了贡献。合作交流: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与世界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为非洲国家培养纺织专业高级专门人才。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文化学园等合作举办学位或学历教育项目,其中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2年被评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日本文化学园、伦敦艺术大学等国际上著名艺术设计院校达成合作共识,已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学校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生项目,选拔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多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学术会议”、“第7届自然计算国际学术会议”、“第8届国际薄膜物理与应用会议”、“第12届亚洲纺织会议”、“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努力开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交流新格局。
-
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东华大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地理历史:学校地处中国上海,三个校区分别位于松江区和长宁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园环境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基本情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从建校之初的纺织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现设有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文、理学、外语12个专业学院,另有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和国际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学校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6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设有12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校学生3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15000人,研究生6000余人,继续教育学历生近5000人,各类留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23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4.3%,其中院士8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含讲座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级职称教师800余名。教育教学:学校秉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崇德博学、砺志尚实”为校训,推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2006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全体学生实行“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宽口径、柔性化的专业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并在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1至2年后可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我校艺术类招生享有与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同等的自主权,并获得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试点。2007年,学校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入选国家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110余项。学校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60项。学校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覆盖10个本科专业和6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近年来,学校有8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获得提名。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世界穿着艺术设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央电视台CCTV杯全国模特大赛、上海市发明创造三枪杯竞赛等重大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金奖或冠军。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科科研:按照“坚持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学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2012年,学校7个学科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继续领居第一,实现三连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设计学学科进入全国前20%,其中,设计学列上海高校第一位。工程、化学、材料和物理4个学科入围ESI世界前1%,且排名稳步提升。工科学科领域进入ARWU(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排名前150强。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依托国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加强协同创新,为国家科技攻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学校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11年获得19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2011年,学校国际专利授权数量在高等院校中列第16位。目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产业布局,学校正努力打造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面向行业产业的“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区域发展的“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以“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时尚创意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此外,学校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为我国战略武器的研制,神五、神六、神七、神九、神十载人航天工程和“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做出了贡献。合作交流: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与世界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为非洲国家培养纺织专业高级专门人才。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文化学园等合作举办学位或学历教育项目,其中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2年被评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日本文化学园、伦敦艺术大学等国际上著名艺术设计院校达成合作共识,已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学校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生项目,选拔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多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学术会议”、“第7届自然计算国际学术会议”、“第8届国际薄膜物理与应用会议”、“第12届亚洲纺织会议”、“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努力开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交流新格局。
-
天津美术学院座落在海河之滨、三叉河口,位于天津市中心。该校初期是师范教育的学校,1926年左右,专门设立了美术科,同时增设了西画、国画、图案三个专用教室。1929年美术科发展为图画副系,学校成为当时国内建制最完善的师范院校之一,设有家政、国文、英文、史地、教育、音乐、数学、理化和生物9个系,图画、体育2个副系,在校学生达350人。新中国成立后,学院经过多次调整、易名,经历了河北师范学院、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河北艺术师范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天津艺术学院等,于1980年2月定名为天津美术学院。学院占地94亩,校舍建筑面积8.79万平方米,目前设有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雕塑等五个二级学科, 设有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摄影艺术、综合绘画、公共艺术、多媒体设计、美术史论等17个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3000余人。学院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注重教学与研究协调互动,强调以学科发展为中心的学院全面建设。学院秉承"严谨治学、注重质量"的教学传统,树立"厚基础、宽口径、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构筑科学化的本科课程体系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基础课的学习,夯实基础。又通过选修专业教学工作室的个性化课程群组和全院范围跨专业任选课,不仅能够完整地学习本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还能够通过选修、续修、辅修等方式,或自主选择,扩展知识面;或继续深造,在本专业(方向)获取更高层次的知识;或在本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辅修第二专业(方向)。并通过导师制科学地指导学生设计适合个人成长的选修方向,改变单一培养模式为因材施教和注重个性发展,实现"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整和专业技能宽泛,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潜能,具备未来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加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手段,近几年,学院投资千万元,建设有绘雕艺术学科实验室中心、艺术设计学科实验室中心和现代艺术学院实验中心,还建了一批工作室、电教室、语音室、多功能室演播室。学院建有千兆骨干千兆接入Internet的校园网,运行着艺术资源数据库以及教学、管理等多个数据平台,逐步向数字化校园推进。学院图书馆具有"藏书丰富、馆藏特色、管理现代化"等特点,馆藏有国家级国书画作品、陶器和青铜器等文物,各类复制资料近万件。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一批海内外享有盛誉、教学严谨的美术教育家和知名学者。我院目前共有专任教师238人、外聘教师110人,还聘请了24位美、法、德、日等国的著名学者及国内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学院对外交流活跃,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韩国等国家的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校。经常邀请国外著名教授、专家来院授课、专题讲座或举办画展。我院率先同法国部分美术学院成功地建立了3+1和2+1模式互相承认学历、承认学分的办学项目,双方每年互派交流教师和学生留学研修,每年选派留法学生20余名。面向21世纪,学院秉承"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点,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以沉静和进取的精神,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将天津美术学院办成立足民族文化根基,融汇不同文化精华的学术研究、创作和人才培养基地。
-
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东华大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地理历史:学校地处中国上海,三个校区分别位于松江区和长宁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园环境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基本情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已从建校之初的纺织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现设有纺织、服装?艺术设计、旭日工商管理、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文、理学、外语12个专业学院,另有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和国际合作办学的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学校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6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同时设有12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校学生3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15000人,研究生6000余人,继续教育学历生近5000人,各类留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23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4.3%,其中院士8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含讲座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级职称教师800余名。教育教学:学校秉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崇德博学、砺志尚实”为校训,推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2006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全体学生实行“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宽口径、柔性化的专业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并在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1至2年后可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我校艺术类招生享有与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同等的自主权,并获得本科招生自主选拔录取试点。2007年,学校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入选国家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110余项。学校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60项。学校被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覆盖10个本科专业和6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近年来,学校有8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获得提名。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世界穿着艺术设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央电视台CCTV杯全国模特大赛、上海市发明创造三枪杯竞赛等重大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金奖或冠军。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科科研:按照“坚持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学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2012年,学校7个学科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继续领居第一,实现三连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设计学学科进入全国前20%,其中,设计学列上海高校第一位。工程、化学、材料和物理4个学科入围ESI世界前1%,且排名稳步提升。工科学科领域进入ARWU(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排名前150强。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依托国家和教育部科研基地,加强协同创新,为国家科技攻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学校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11年获得19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2011年,学校国际专利授权数量在高等院校中列第16位。目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产业布局,学校正努力打造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面向行业产业的“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区域发展的“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以“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时尚创意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此外,学校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为我国战略武器的研制,神五、神六、神七、神九、神十载人航天工程和“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做出了贡献。合作交流: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与世界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为非洲国家培养纺织专业高级专门人才。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文化学园等合作举办学位或学历教育项目,其中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2年被评为“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纽约时装学院、日本文化学园、伦敦艺术大学等国际上著名艺术设计院校达成合作共识,已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学校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生项目,选拔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多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学术会议”、“第7届自然计算国际学术会议”、“第8届国际薄膜物理与应用会议”、“第12届亚洲纺织会议”、“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努力开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交流新格局。
-
天津美术学院座落在海河之滨、三叉河口,位于天津市中心。该校初期是师范教育的学校,1926年左右,专门设立了美术科,同时增设了西画、国画、图案三个专用教室。1929年美术科发展为图画副系,学校成为当时国内建制最完善的师范院校之一,设有家政、国文、英文、史地、教育、音乐、数学、理化和生物9个系,图画、体育2个副系,在校学生达350人。新中国成立后,学院经过多次调整、易名,经历了河北师范学院、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河北艺术师范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天津艺术学院等,于1980年2月定名为天津美术学院。学院占地94亩,校舍建筑面积8.79万平方米,目前设有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雕塑等五个二级学科, 设有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摄影艺术、综合绘画、公共艺术、多媒体设计、美术史论等17个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3000余人。学院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注重教学与研究协调互动,强调以学科发展为中心的学院全面建设。学院秉承"严谨治学、注重质量"的教学传统,树立"厚基础、宽口径、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构筑科学化的本科课程体系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基础课的学习,夯实基础。又通过选修专业教学工作室的个性化课程群组和全院范围跨专业任选课,不仅能够完整地学习本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还能够通过选修、续修、辅修等方式,或自主选择,扩展知识面;或继续深造,在本专业(方向)获取更高层次的知识;或在本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辅修第二专业(方向)。并通过导师制科学地指导学生设计适合个人成长的选修方向,改变单一培养模式为因材施教和注重个性发展,实现"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整和专业技能宽泛,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潜能,具备未来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加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手段,近几年,学院投资千万元,建设有绘雕艺术学科实验室中心、艺术设计学科实验室中心和现代艺术学院实验中心,还建了一批工作室、电教室、语音室、多功能室演播室。学院建有千兆骨干千兆接入Internet的校园网,运行着艺术资源数据库以及教学、管理等多个数据平台,逐步向数字化校园推进。学院图书馆具有"藏书丰富、馆藏特色、管理现代化"等特点,馆藏有国家级国书画作品、陶器和青铜器等文物,各类复制资料近万件。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荟萃一批海内外享有盛誉、教学严谨的美术教育家和知名学者。我院目前共有专任教师238人、外聘教师110人,还聘请了24位美、法、德、日等国的著名学者及国内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学院对外交流活跃,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韩国等国家的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校。经常邀请国外著名教授、专家来院授课、专题讲座或举办画展。我院率先同法国部分美术学院成功地建立了3+1和2+1模式互相承认学历、承认学分的办学项目,双方每年互派交流教师和学生留学研修,每年选派留法学生20余名。面向21世纪,学院秉承"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点,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以沉静和进取的精神,以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将天津美术学院办成立足民族文化根基,融汇不同文化精华的学术研究、创作和人才培养基地。
-
热门资讯
-
知识百科
-
百科推荐
-
中国十大煤矿城市
中国十大煤矿城市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十个煤矿城市,这些城市不仅在煤炭产量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十大煤矿城市排行榜1.大同市-简介:位于山西省北部,是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
中国十大空中豪宅
中国十大空中豪宅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端住宅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众多奢华住宅中,空中豪宅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豪华的设施以及无与伦比的视野成为了顶级富豪们的首选。本文将为您揭晓中国十大空中豪宅,带您领略这些云端之上的豪华居所 -
中国十大烂尾楼
中国十大烂尾楼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大型建设项目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期完成,最终成为城市中的“烂尾楼”。这些烂尾楼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也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本文将盘点中国十大烂尾楼,带您一探究竟 -
中国十大重要外交事迹
中国十大重要外交事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活动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本文将回顾并总结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件大事 -
十大智能AI模型
十大智能AI模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AI模型被开发出来。这些模型在各个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从自然语言处理到图像识别,再到推荐系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将介绍当前最值得关注的十大智能AI模型,帮助读者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
中国十大巨人排行榜
中国十大巨人排行榜中国的巨人文化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神话传说中,也体现在现代体育、科学、艺术等领域。本文将从历史、体育、科技和文化四个维度,评选出中国在这些领域中的“巨人”,以此来展现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卓越成就。历史巨人排行榜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中国十大带毒动物
中国十大带毒动物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形态各异、习性不同的野生动物。其中,有一些动物体内含有剧毒,这些毒素不仅让它们在自然界中拥有了自卫的利器,也使得人类在与它们接触时需要格外小心。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的十大带毒动物,并通过排行榜的形式展示这些动物的独特之处 -
中国十大滑雪城市
中国十大滑雪城市随着冬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滑雪这项充满激情与挑战的运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景观的国家,不仅有着广阔的雪原,还有众多适合滑雪的城市。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的十大滑雪城市,探索这些城市的独特魅力 -
中国十大名书法作品
中国十大名书法作品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字体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本文将为大家盘点中国十大名书法作品,通过这些经典之作,感受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魅力 -
中国十大传统早点
中国十大传统早点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早餐作为一天的开始,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各地都有其独特的早点美食。本文将带您走进中国早餐的世界,一探究竟